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SMT贴片

鲁肃的吴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哪些不同呢

2023-12-19 来源:大蕉资讯

鲁肃的“吴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哪些不同呢?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鲁肃和诸葛亮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鲁肃的“吴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都是著名的战略性对策,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格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01“吴中对”与“隆中对”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地,还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因此深受乡民拥戴。

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前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便毫不犹豫地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之人,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周瑜向吴主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鲁肃对策的中心思想就是,孙权只有在江东站稳,与曹操、刘备形成鼎足三分之势,以观天下之变才是上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但时间上比后者早了7年。“吴中对”是鲁肃在与孙权榻上对饮时提出的,所以也叫“榻上策”。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一方面对天下形势进行分析,从刘备集团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待各个割据势力的态度:反抗曹操,联合孙权,图谋刘表和刘璋,从而规划出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战略前景。另一方面指出,三足鼎立后,天下有变,进一步北伐中原、中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貌似强大的袁绍。诸葛亮看到了曹操军事力量的强大,得出不可与其单独争强,必须联合其它力量与之对抗的结论。孙权则有地理优势,加上孙氏家族已历经三代,在所辖区域得民心,可以成为未来天下三极中的一极。诸葛亮看到了这两大军事集团将会成为三极中的二极。刘备当时是个只拥有几千人马的荆州客居者,其它军事集团,如刘表、刘璋、张鲁、马腾等,最多算为天下英雄的配角,不足以形成称霸一方的力量。

历史的真相是: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然后准备夺取荆州。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七月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八月,刘表病死,消息传到江东,鲁肃感到形势严峻,预料到如果荆州被曹操占领,江东形势就危险了。因而,鲁肃主动向孙权请缨,到荆州去游说刘备联合抗曹,这个主意立即被孙权接受。鲁肃到达南郡,传来刘表之子刘琛已投降曹操的消息。这时,曹操不费吹灰之力而得荆州,刘备仓皇南逃。鲁肃星夜赶到当阳,与刘备会见,向刘备纵论天下大势,介绍江东的实力,热切希望刘、孙两家团结一致对付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刘备率部进驻夏口,鲁肃就是在这时第一次见到诸葛亮,两人一拍即合。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会见孙权,经两人共同努力,孙、刘终成盟友。

04小结

“吴中对”与“隆中对”都是高屋建瓴、影响深远的战略性对策,从实践角度看,前者更胜一筹。孙权高度评价鲁肃的“吴中对”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孙权称帝登坛祭天时,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张仪、苏秦远矣。”

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吴中对”与“隆中对”分别促进了东吴、蜀国的兴起和三国的鼎立,但未能使东吴和蜀国免于被曹魏灭亡的命运。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期刊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自动化应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