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清洗系统

明朝官员收入来自哪些途径俸禄只占少部分

2023-12-19 来源:大蕉资讯

明朝官员收入来自哪些途径?俸禄只占少部分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明代官员的官方标准俸禄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事实上,明太祖确定的官员俸禄相比其他朝代虽然不高,但足够满足官员的生活和公务需要,可是问题就出在洪武年间制定的俸禄标准被定为“永制”,即它不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要知道,在明成祖之后,明朝的经济便已经迅速发展,物价水平也随之不断上升,可是官员的俸禄却是定数,无法上涨。

不仅如此,明朝官员俸禄的发放也存在问题。在洪武年间,官员的俸禄全部以米粮等实物支给,但在靖难之役后,由于战乱,明朝粮库空虚,明成祖于是下令:“天下仓粮,宜撙节以备国用。各处都司官俸,旧全支米者,宜米钞中半……”(《明太宗实录》卷12上)自此之后,明朝官员的俸禄分为本色与折色。所谓本色是指按米粮等实物发放的俸禄,而折色则是指将一部分俸禄折算成白银与宝钞,但是明朝初期白银流通并不广泛,宝钞更是由于皇帝的滥发而形同废纸,因此官员到手的折色实际价值很低。《明宪宗实录》中就曾记载:丁丑,户部请以布一匹,准支文武官员俸米二十石。旧两京文武官折色俸粮,上半年给钞,下半年给苏木胡椒……至是,又折以布,布一匹时估不过二三百钱,而折米二十石,则是米一石,仅值十四五钱也。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有司朦胧奏请,遂为常例。借此可以看出,明宪宗时期的折色简直是对官员的压榨和剥削,而且其程度令人发指。

不过,与官员俸禄水平相反,明朝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却在不断上升。根据《中国教育通史》记载,明朝通过科举选拔产生的进士多达两万四千余人,而“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则写道:“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历三年之久,合科贡两途,而所拔不过才五十人”。由此可见,明朝在官员俸禄极低的情况下参加科举希望走上仕途的人依旧众多,而且竞争十分激烈。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人是逐利性的,即使存在像海瑞这样一心只想“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清官,但毕竟不多,大部分的官员走上仕途仍旧是追求富贵。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朝官员俸禄如此之低,还会有这么多人想要做官呢?

一位地方知县,一年的常例收入却可以超过数千两银子,其敛财程度令人发指。明朝官员当中当然有不收取常例钱的,比如记载上述清单的海瑞,不过在其他官员看来,海瑞这种做法无疑是要砸所有人的饭碗,因此海瑞在官场上才会屡遭排挤。在明朝的官僚体系中,更多的官员还是会接受灰色收入,而且规模极大,层层盘剥,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崇祯长编》中就记载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曾上疏道: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爱钱之人……县官为行贿之首,而给事为纳贿之魁。州县之俸薪几何?而上司票取,抚按荐谢,考满朝觐,有费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银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对于官员暗地里的灰色收入,皇帝当然不会不知道,可是由于明朝官俸制度本就存在问题,贪腐问题不是简单的存在某个部门,而是遍布整个明朝的官僚体系,包括皇帝身边的阁老们,没有几位是真正清廉的,因此皇帝和其他大臣根本就无能为力。张居正在任时,曾对税制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侵犯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因此他死后也不得善终,他的改革更是半途而废。

明朝官员的灰色收入极高,因而众人才会趋之若鹜的想要做官,毕竟只要做官,就有钱拿,还不用担心受怕,想必这与朱元璋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而明朝官俸制度的问题和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也使得明朝这颗大树腐烂到根子里,明朝灭亡的结局,在官员们堂而皇之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四川水泥官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中国科技投资编辑部

造纸装备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