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小松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满着理趣耐人寻
杜荀鹤《小松》: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满着理趣,耐人寻味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荀鹤的《小松》,一起来看看吧!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 上一篇:空调不制冷也不制热什么原因主要考虑是这几
- 下一篇:st退市了我的股票怎么办
- 2025-10-22养猫让猫睡觉猫咪养久了最好别让它上床睡觉
- 2025-10-22父母同意小孩养猫孩子想要养宠物家长应该同
- 2025-10-22寝室养猫放架子养猫一定需要猫爬架吗
- 2025-10-22领养猫猫延安人生百态今生不养猫
- 2025-10-22无锡养猫市场在无锡免费领养品种猫背后的真
- 2025-10-22养猫拉屎很臭猫咪天生爱干净便便却出奇的臭
- 2025-10-22家里养狗养兔子养猫好吗养兔子明显比养猫养
- 2025-10-22养狗推荐养哪些狗好养资深养狗人说养狗要养
- 2025-10-22养猫得了怪病撸猫后出现怪病反复高烧不退这
- 2025-10-22为什么程序员适合养猫咪百思不得其解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