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滚筒筛

生活小常识缝补以匠人之手缝补残瓷之美

2024-05-06 来源:大蕉资讯

全媒体记者 校爱玲 文/图

他,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瓷器,自学锔瓷知识;他,如同神医“妙手回春”,用神奇的双手“缝补”破损瓷器,化残为美。他就是锔瓷匠人张建设。

9月4日,记者见到了51岁的张建设。个头不高、目光笃定、沉稳内敛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张建设出生在尉氏县,2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生存,十四五岁的他便辍学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建设看到朋友买的瓷器,瞬间被吸引。他对瓷器有种难以言说的喜爱,似乎能感受到瓷器身上的温度和情感。此后,张建设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瓷器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很多瓷器破损,他很心疼。于是,他萌生了让破损瓷器“起死回生”的想法——学习锔瓷。此时的张建设正值而立之年,他的同龄人大多已成家立业。

锔瓷要熟知瓷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以及高超的锔补手艺。张建设深知,这些他都不具备,有的只是热爱。于是,他到博物馆参观、购买相关书籍、搜资料、收集瓷片、跟着视频学习、用家里的瓷碗练习……他深入了解、学习这门手艺。一晃21年过去了,他热情依旧、初心不改。正是因为沉浸式的钻研,他的锔瓷能力迅速提高;也正因为此,他的人生被改写。

平时,张建设一坐就是一天,对着残瓷敲敲打打,经常连午饭都忘了吃。他的修复动作如行云流水,经过找碴、捧瓷、对缝、细绳绑定、定点钻孔、锔钉、抛光等10余道工序,“受伤”的瓷器“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锔瓷,他还自制了手工钻等工具。

张建设告诉记者,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他平时用的锔钉都由自己制作,有金钉、铜钉、花钉等。这最能体现手艺人的水平,因为锔钉的韧性决定了锔补瓷器的使用寿命。

“打孔也是锔艺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薄薄的瓷器,毫厘之差也可能导致失败,所以锔瓷过程中,需要心如止水、心物合一。”张建设说,“俗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便出于此。”

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张建设与时俱进,将瓷器的实用性和美观度结合起来,寻找艺术上的巧妙装点。在修补过程中,他尊重每一件器物,用心去感受器物的气韵和内涵,尽量少打孔,让锔钉与器物融为一体。多年来,千余件“受伤”瓷器在张建设的手中“枯木逢春”,再次绽放魅力。

“这么多年,我发现这些老物件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磨砺,似乎与年轻人渐行渐远。今后,我要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保持年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张建设说。

环球首映期刊

现代物业杂志社

现代商业杂志社

内蒙古煤炭经济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