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识幼儿儿童稿儿童群体的生活原创
破译童年过家家(13)
秋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儿童的户外野地活动,与人类先民的原始生活具有文化的对应性。而幼儿园生活,则是在幼儿教师带领下进行的一种规范的文明化了的“过家家”游戏。
特罗布里恩德儿童在他们的游戏中表现出了非凡的特性和极其浪漫的色彩。例如,如果哪一片森林或哪一座村落的一部分遇到洪水,他们就去到哪里,在新出现的水面上划驶他们的小独木舟,或者如果一般强劲的海浪把一些有趣的零碎物(如船只残骸等)冲上海滩,他们就会跑到那里,围绕那堆零碎物玩极富想象力的游戏。小男孩们还会去搜寻不寻常的动物、昆虫或花朵,然后把这些东西送给小女孩,从而为他们口口口口行为赋予一种美学色彩。(〔英〕马林洛夫斯基著《神圣的性生活》P36~37页何勇译知识出版社)
《海边上的玩耍》储殷 女(9岁)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位英国人类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所描述的特罗布里恩德土著儿童的生活,便会发现,全世界各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无论是政府官办的或是民间私立的,均在延续一种传统,即模拟的都是往昔的“部落家园”,演绎的都是“族外伙婚”文化。幼儿园生活是人类社会集团为后裔群体创造的保育+教育的模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传统:
其一,基于儿童内在情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一致性,幼儿园大多数的建筑趋向于“童话”及童年文化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室外大型游戏器具,均为自然人生存环境的模拟。甚至其室内桌椅板凳的摆放形式上,都与代表“父系文化”特征的小学教育课堂型制明显区别,而呈现自然、温馨的“家园”形式。一切生活设施都在营造“家园”的氛围。刻意制造这样的人文社会化环境,无疑是在为一批批来到这里的“童年族群”,建立起有别于“血源家庭”新的人际关系,并遵循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一系列规则,让儿童适应未来成长的需要。
《童话的世界》1肖成成 女(7岁)
《童话的世界》2肖成成 女(7岁)
《童话的世界》3肖成成 女(7岁)
其二,幼儿园群体活动,很容易让我们体味到原始部落的生活与习俗。其最本质目地,是通过营造环境氛围,让刚刚脱离“血缘家庭”的幼童,相互建立起群体伙伴关系。包括帮助男童女童性别认知及相互间交往的原则;并帮助幼童走出“血缘家庭”围栏,逐步建立起独立生存能力。
《部落生活》(网图)
早年,民国有“幼稚园”,延安是“保育院”,军队上有“马背上的摇篮”。旧时曾用“保育员”职称,为“保护养育”职责。建国后,五十年代《幼儿园生活记录表》中,除园长、园主任,另有“教养员”签字栏,应该是模仿苏联“教养院”职称。因为很容易与少管所“管教干部”称谓产生联想,现在的家长大概不会认同。所谓“教养”,也并非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素养”,而应该是“教育”十“养育”,和“保育院”养育孩子有所不同,增加了教育成份。何时由“教养员”变更为“幼儿教师”,大概是“幼儿园”职能升级以后的事了。但将幼儿园生活视之为幼儿教育,而施于文化课教学,显然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也违背了“人的教育”初心。
自“原始”走来,“族外伙婚”是往昔的历史。儿童在走出“血缘家庭”围栏后,所面对的是一个“异族等辈”群体,和“教育”十“养育”的方式。男童、女童均来自不同的社会家庭,入园聚合便是“群”的回归,及集体意识的“唤醒”。儿童需要接受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群体性机制,以及由这个机制所产生并应该遵循的群体性规则。
《儿童群的生活》徐祯 女(6岁)
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群”之社会的经验,“群”之活动所产生的氛围——开放性,向心力,互助性,包容性,观念性,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无疑在帮助儿童迅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包括培育起个体人的文化素养,最终使儿童步入了社会,走进文明的门槛。(注:学术文章媒体发表,某些字词、段落以“口”代替,请网友抱谦。)(2011初稿·2020年二稿)
- 2025-07-03面部按摩的目的与功效脸部按摩的基本介绍
- 2025-07-03白醋的作用它功效多到你想不到
- 2025-07-03口渴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怎么回事食欲不振的预
- 2025-07-03活血止痛药酒的制作方法
- 2025-07-03凌晨13点养肝时间男性保健
- 2025-07-03警惕酒后饮茶小心伤肾药茶
- 2025-07-03运动减肥的最好方法高效燃烧脂肪的八大运动
- 2025-06-27家装修最实用的地方若再装修我发誓不在这1
- 2025-06-27家装修选什么瓷砖好怎么选出好瓷砖教你一招
- 2025-06-27家装修高级装修便宜客厅客厅装修还在做吊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