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真空吸笔

童年公鸡广告生活常识买小鸡来买小鸡来的吆

2024-05-06 来源:大蕉资讯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坐在阳台上看书的我,听着孩子们幼稚的童音,思绪被拉回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每年春夏之交,村头就会响起“买小鸡来……好小鸡……”的吆喝声,那吆喝声悠长筋道,嘹亮高亢,很撩扯人。记得卖小鸡的商贩,脖子上挂一条擦汗的毛巾,挑着两个圆圆的大箩筐,头戴大大的草帽,伴随着小鸡的唧唧叫声,扁担颤悠悠,箩筐晃悠悠,吆喝声慢悠悠,伴随着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追逐嬉笑声。那情景就一幅有动有静,生动活泼的绝妙的乡村生活画卷。

那时的鸡贩,挑箩筐是很有讲究的,里面有的多则几百只,少则有几十只刚出壳的雏鸡苗,如果平衡不好,鸡群就会偏向一侧,造成互相倾扎,小鸡挤成一团,时间一长,鸡苗就会挤死或者闷死。所以,鸡贩挑着箩筐行走,总是像抬花轿那样有节奏的颠起来,为的是让箩筐里进更多的风,加强空气流通,降低筐里的温度。他们走一段时间,就会搁下箩筐,掀开盖子散热。卖雏鸡的商贩进村后,累了,就把箩筐一放,找块大石头坐下歇歇脚;渴了,就拿出自己带着的水喝两口,如果没有带水,就从附近的人家讨口水喝。商贩一落担,最先围拢过来的是那些父母忙着在田畈干活,没人管的小孩子们。鸡贩怕孩子们弄坏了小鸡,不让我们靠近。我们就调皮地学着商贩的样子,扯着稚嫩的嗓子喊:“买小鸡来……好小鸡……”商贩嫌烦了,假装生气了,一跺脚,大声一吼,孩子们便一哄而散,到别处玩耍去了。

听到吆喝声,附近的大婶大娘们都会放下手头的农活赶过来了。那时是大集体时代,平时人们手里是极少有现钱的,一般都是拿鸡蛋换小鸡的,年年如此,约定俗成。商贩赶忙招呼说:“大婶大娘,这是头茬鸡,价钱便宜卖”。问明白价钱,便围着箩筐仔细地挑选起来。箩筐里装了满满的鸡崽,鹅黄色的鸡崽一个个绒线球似的,张着黄黄的小嘴巴,发出“叽叽……”细弱嘈杂的叫声。小雏鸡一边鸣叫着,一边拼命往边上挤,煞是可爱,给寂静的乡村增添了不少乐趣。

鸡贩的服务很周到,会把鸡苗染上红、黄、绿的不同颜色。因为同一个院子里,家家户户都养鸡,而且都是散养的,小鸡仔很难分清楚是谁家的,所以,买小鸡时各户都会选不同颜色的鸡苗,便于分辨。上了年纪的奶奶,眯缝着眼,细心地挑选小鸡,一看就是行家里手。先在大箩筐旁边观察,看哪只鸡叫得欢,看哪只鸡身体壮,就迅速伸手把挺精神的几只,抓出来放在脚前的地上,让它们跑,让它们叫,那些不活泼的,萎靡不振的,顺手又送回箩筐里,再换出几只。有几只特别调皮,放在地上就往远处跑,奶奶笑嘻嘻把它捉回来。嘴里嘟囔着:“我让你跑!”“我让你跑!”一把抓起来,放进自家的提篮里,那种满意的心情,溢于言表。

挑出品质好的雏鸡以后,并没有直接买下,还要再辨认一下公母。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大家都喜欢养母鸡,养鸡的目的主要是下蛋,一只母鸡就是一个储蓄罐,一只母鸡就是一个小银行,所以公鸡身价会低一些。有的也会委托鸡贩挑选,鸡贩眯起眼,稍加端详,就可以判断出鸡的性别。事实上分辨鸡苗的性别,需要极其专业的技术,鸡贩也只是判断出个大概,有的鸡贩提着鸡爪,看小鸡的头能否向上勾起,如果勾起的就是公鸡,反之是母鸡。选好后,人们纷纷将小鸡装入筐子、鞋盒子、篮子里……没顾上回家拿家什的大婶,就直接掀起褂子的前襟,把小鸡兜着送回家,尽管小鸡会把屎屙在衣服上,她一点也不嫌脏。

我也常常会从人缝里钻进去,上百只小鸡仔就在这箩筐中“加儿……加儿……”地叫个不停,吵架似的,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烦心,反而十分惹人怜爱。母亲那时挑小鸡苗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面对着那些长着黄色绒毛,翘着尖尖小嘴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家伙们,母亲通常会看一下小鸡的鸡冠和翅膀,然后选一些蹦跳的,比较欢实的小鸡。这样的小鸡成活率比较高,而且母亲很少看走眼,长大了十有八九都是母鸡。我不光去凑热闹,而是心里充满了希望,因为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小鸡就变成会下蛋的母鸡了,我们买文具、交学费的钱就有了着落。

后来,鸡贩用自行车驮着箩筐走村串户,从村东头吆喝到村西头,农村人养鸡热情依旧……

记忆里的吆喝声是旧时光的土味情话。吆喝声是一种文化痕迹,也是一种时代印记。岁月悠悠,沧桑巨变,那些曾经多么亲切熟悉的声音,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定格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美好记忆。

中国外资网站

广告大观期刊官网

大众标准化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