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蓝莓

生活小常识老式案柜乡土散文旧式板柜见证家

2024-05-06 来源:大蕉资讯

乡土散文:旧式板柜见证家事

文:杨晓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上一两口柜子,柜子的长、宽、高一般为180、60、90厘米(含柜腿)。其中长度变数最大,打柜子只能因材施艺或因地制宜,不能宽打窄用浪费了材料,也不能因空间小而放不下。最短的不足150厘米,最长的超过200厘米。从上面开两扇柜门。有的是女方结婚娘家的陪嫁,也有的属于婚后夫妻攒钱请木匠打造。这种广受人们青睐的家具,称之为“板柜”。《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道:“闹了大半天,毫无影响,甚至翻箱倒柜,实在没处去找。”由此可见,板柜在明、清两代之前已经出现在富贵之家。

当年有的人家打不起板柜,便独出心裁地“打造”出了匪夷所思的水泥柜。泥瓦匠们干起了“木匠活儿”,他们用砖料砌成模板,用水泥抹制板柜面,请人画上仿真木纹,只有柜子的柜盖儿属于货真价实的实木板。用它专门盛放粮食,无腐蚀,不霉变,防虫蛀。很多人家的水泥柜被画上木纹后,乍看上去跟木板柜几乎无异,它在70年代曾经昙花一现。

我家那口老旧乌黑的板柜,是奶奶出嫁时娘家的陪嫁。嫁入杨家,奶奶的称呼由“徐家四闺女”改为“杨徐氏”, 板柜也就成为奶奶房间里的装饰,生活中的陪伴。平分土地那年,奶奶作为一家之主,才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大号“徐秀珍”。

板柜的主要用途,在漫长的年代里曾经一成不变,就是储存衣物、被褥、粮食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其实用性和耐用性在民间广为流行,特别在农村,普通百姓家庭的主要家具就是板柜,属于家家户户的常备家具。板柜属于卧式柜,宛如两三个连在一起的木箱,柜盖子可加锁,开启时由外沿儿掀起。人们大多都习惯于将板柜染成大红颜色,显得喜兴和红火。谁家要有一个大红板柜,那可是当年小康之家的标志,能摆上八尺板柜的人家更属凤毛麟角,让街坊邻居艳羡不已。

若论我家的板柜,远不是储物的单一用途。奶奶年轻守寡,生活拮据,身无长物,若没有板柜撑门面,真可谓家徒四壁。故而板柜一物多用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父亲迎娶我母亲,奶奶把板柜腾出来,请来木匠将柜面全部刮刷一遍,打腻子、蹭砂纸,把经年使用暴露出来的疤疖、缝隙、干裂、凹陷或虫眼儿处掩盖上,重新上色刷漆,漆好的板柜,柜面特有光泽亮度,挪进为父亲布置的新房盛装出场。

叔叔迎娶新娘时,我家的老板柜“老当益壮”,再次以“大家具”的资格跻身粉刷一新的陋室,使之蓬荜生辉。柜上墙壁挂一面靠山镜,两侧各挂一副联镜,上面印有花鸟虫鱼,大镜顶端,还横挂一匾额镜,亦有花鸟虫鱼,显得房间特别亮堂。柜面摆上胭脂盒、雪花膏、刷牙缸和香皂盒之类。整体布局协调雅致,是五六十年代农家院娶媳妇布置新房的标准装饰。

唐山大地震之后没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施,农业生产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唤起农民劳动热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农民生活随之得到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新的家具也继而更新迭代,新式的大衣柜、组合柜纷纷登堂入室。老一辈的乡亲们吃苦受累,省吃俭用置办下的板柜,明显地落伍了,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但因板柜用的全是纯实木材料,虽谈不上美观,甚至款式陈旧、落后,却结实、耐用,且能一物多用,所以有很多人家还在用着它。新房、新家具、新家用电器,配上古董级的旧式板柜,屋子里的摆设,让人一眼看去会觉得很不协调。

后来我和奶奶搬迁到秦皇岛城里,我与父母团聚。原先的老板柜在叔叔家“落户定居”,但是父亲的板柜情结依然深锁心头。于是买木材、请木匠,按照原板柜的规格尺寸,照葫芦画瓢,重新制作了一个原来板柜的复制品。随着家里藏书的日渐增多,又赋予了板柜新的使命,成了家里的藏书柜。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举家搬入楼房,我家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广受家人喜爱的大红板柜,无法从楼梯口辗转腾挪地进入房间,只好屈尊被请进了下房。我家的板柜,随之便悄然淡出了日常生活,黯然走下历史舞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工业微生物

三角洲编辑部

文存阅刊官网

四川水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