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闸区微型机械维修长虹卧波九圩港父亲心中
原创: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父亲心中的九圩港
江苏/冯金林
今年是九圩港开挖60年,九圩港是南通地区最大的人工河,是上世纪南通十大建筑之一。滔滔河水悠悠向东流,承载了灌溉用水、交通航运等功用,也承载了一代开河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那86岁的老父亲就是当年建设九圩港的民工之一,这条河也在他心中流淌了60年,父亲常会与我说起开挖九圩港的许多往事。
1958年冬,26岁的父亲放下襁褓中的我,应征来到工地。南通县的工地在西段,工地上红旗飘扬,喇叭响亮,人山人海,号声震天。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谈不上机械化,全是靠手挖肩挑的人工作业。
九圩港1958年11月开工,1959年6月竣工。从长江边经平潮云台山、刘桥、石港,到达如东马塘与如泰河相接,全长47公里,河底宽240米到24米。当年南通、如东、如皋、海门、启东五县共抽调民工14万多人,其中南通县就近8万人参加。如果按工地人数计算,一个人只有一个火柴盒宽的工程量,但这又该是多少立方的泥土啊!
为了让父亲再看看当年付出血汗的九圩港全貌,今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我特地驾车带着老父亲从石港沿着九圩港一路向西。
父亲说:“我刚到工地没几天就被抽调去参加开挖九圩港闸塘,那是更艰苦的劳动。大坝外就是长江,闸处的河最深、最宽,开挖难度最大。这里不分昼夜轮班作业,白天工地上是乌压压的人群,到夜里汽油灯亮如白昼,另一班人马接过工具继续干。用肩挑跟不上速度,大家想办法用独轮车装土,两人一伙,一个在前拉,一个在后推,一天要拉四十多车。”
父亲说得很平和,可我听得很是感慨,试想从二、三百米宽的河底推一车土,再爬上十几米高的泥堆,那要消耗多少体力、留下多少汗水!说到艰苦,老父亲的脸色也有些凝重,那时每个民工一天只有六两粮,掺和很多萝卜、大头菜煮饭,重体力劳动根本吃不饱,有的人就是饿倒下的。
是啊,这条河流淌的不只是长江滚滚东逝水,也是当年十四万挑河人的汗水和生命,难怪九圩港在父亲心中一直如此厚重。
车经花市街、刘桥、平东、平潮,来到了九圩港闸大桥上,父亲指着不远处说:“我当年是在那儿挖闸塘的,造闸的时候也运过石头”。阳光下九圩港闸雄伟昂然,犹如“长虹卧波”般的美丽。
望着大闸,父亲激动地说:“这个大闸有四十个闸门,又叫四十门闸,每孔5米,闸桥有六、七米宽,过去行人汽车都从上面过的。”我告诉父亲现在闸前面又造了高架大桥了,南侧的老船闸旁又新建了大船闸。
父亲听了一脸喜色,抓着我的手说:“过去我们那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十年九荒。开好九圩港当年正遇上大旱,开闸放水,保住了水稻棉花的灌溉。第二年又遇水灾,大闸不停地排洪。有了九圩港,旱涝都不怕,九圩港是我们老百姓的救命河啊”。
听父亲诉说当年情景,我不由想起小时候跟着大人唱的民谣:“看到稻子黄,想起九圩港。吃到白米饭,不忘共产党。”以前坐船过九圩港时,望着那波浪涛涛的大河,我以为这就是歌曲《我的祖国》里的那“一条大河”,有“艄公的号子”,也有“船上的白帆”,更有“风吹稻花香两岸”。
陪着父亲又来到了闸上。父亲连说:“漂亮啊,现在漂亮啊!”我告诉他:十多年前,九圩港闸进行了维修改造,设备也得到了更新,现在的闸更现代化,外观更秀美。站在闸上,父亲向西远眺着浩瀚长江,向东遥望着河水流向家乡,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60年了,九圩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现在仍河水盈盈,清波鳞鳞。九圩港是沿线人民的母亲河,九圩港也是南通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60年了,一种情感一直在父亲心中激荡,那是他青春闪光的岁月。前些年听说参加开挖九圩港的人政府有补助,老父亲兴奋得夜不能寐,虽然喜讯没有成为事实,但老父亲心里却有了几许安慰。
夕阳映照在九圩港河面泛着金波,也映照着父亲洒在水面长长的身影,我感到这身形是如此高大,连同九圩港一起流淌在我心中。
总编辑:骆圣宏
栏目主编:陈劲松
特邀编辑:殷小洁
文/冯金林
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寸草情深》、小说《风中云》。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 2025-07-03肠道易衰老守护肠道健康远离饮食误区
- 2025-07-03灵芝人参汤补气虚为主
- 2025-07-03孩子说谎怎么办育儿
- 2025-07-03阿胶固元膏的功效阿胶固元膏适用哪些人群
- 2025-07-03立夏喝什么花茶养生这9款花茶是首选药茶
- 2025-07-03春节巧饮食缓解胃肠负担
- 2025-07-03老年人听听音乐可助消化
- 2025-07-03冬季滋补饮食四冬不可少
- 2025-07-03春节旅途身体常不适缓解有妙方
- 2025-07-03没药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食用没药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