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卷簧

草王坝村旅游今日中国贵州丨一生只为一清渠

2024-05-17 来源:大蕉资讯

在中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贫困地区迎来“千年之变”的这段岁月中,有一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黄大发就是其中一位。

视频加载中...

这位“拿命换水”的老人就是黄大发。作为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原草王坝村的老支书,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时间,带领乡亲们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水渠。这条“绝壁天渠”,是山里人坚韧不拔的象征,也是黄大发带领的一批最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象征。 

地处喀斯特山区的草王坝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是远近闻名的“穷窝窝”。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很多人甚至一辈子没吃过大米饭。上世纪50年代,草王坝遭遇大干旱,村民生活雪上加霜。为了吃饱饭,刚刚当选村支书的黄大发决定带领村民,凿渠引水。

说干就干,黄大发带领村里的党员、发动数百位村民,背上炸药、钢钎和铁锤就上山。水渠需要绕过三重高山、穿越三处险崖。为了在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做测量,黄大发让人将绳索拴在他的腰上,从山顶上放下,自己凌空悬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标记。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党员和村民们历经两次失败、越挫越勇,前后花了36年时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十多公里水渠。黄大发也从年轻小伙一直干到了花甲老人。 

1995年,水渠终于修成。草王坝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粮食年产量连年翻番,从10万斤猛增到80多万斤。 

一渠通则百业兴。经过数年脱贫攻坚,草王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马路四通八达,高速也即将开通。土坯房不但变成砖瓦房,还做起了民宿。2019年,草王坝实现脱贫摘帽,快步奔向乡村振兴。 

尽管已经年逾八旬,黄大发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依托“天渠”,村里的旅游产业正是红火。黄大发便义务当起向导,把一个老党员的初心分享给大家。 

播州区平正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 黄大发:说真话、干实事,就是一句话,我们做一件事都要发动群众要有决心、要有信心,我们才做得好。 后面我们还要不怕苦,还要不怕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总台记者 苟顺廷 安楠)

(编辑 张冰)

海外医疗咨询机构

海外高端医疗服务机构

美国就医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