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育儿差异大中美父母教育方式四大差异这
不同的文化差异,使中美两国父母的的养育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中国父母希望更早地教导给孩子新技能,而美国父母倾向于慢慢等待孩子表现出主动性。
一位定居美国多年的中国妈妈严美(音译,Yan Mei)对此颇有见解。严美的丈夫是英国人,儿子则出生在美国。
随着儿子年龄越来越大,体验的东西越来越多,严美知道她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策略也会发生变化。
儿子从小就能说流利的中文,筷子用得灵活自如,形容电梯会用“lift”而不是“elevator”,早餐时会吃营养早餐“维他麦”和烤面饼,但他会把纽约称之为家。
对于他们家庭而言,严美觉得多文化教育方式的重要性,显然胜过语言和食物。虽然在过去的五年间,她一直翻读大量的育儿书,但是在她心里,她一直觉得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通过几年的育儿经验,她向《商业内幕》表达了中美两国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四大差异点。
(以下为第一人称阐述,仅代表个人观点)。
美国父母会当为孩子加油打气的先锋者
当美国父母称赞孩子时,会经常用到“干得漂亮!”或者“你太棒了!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以前我大都会不耐烦地翻几下白眼。
中国父母大多都信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育理念。我记得我的父亲常常教导我:“如果你现在越努力,下次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因此,我不太理解美国人那种随时随地充当孩子啦啦队队长般的行为。
当我读到亚曼达·雷普利(Amanda Ripley)的《教出最聪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一书时,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雷普利在书中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父母和老师就被轰炸般告知,“为了日后的成功,孩子的自尊需要从竞争(和现实)中加以保护。“
就如我现在所见,美国典型的现象之一就是自尊运动。从那时起,很多研究就显示,父母需要更多地去赞扬孩子的努力,而非才能。
我也一直将这种赞美策略运用到儿子身上,他的一些回应也让我窃笑不已,“没错,因为我一直很努力,加上我聪明的大脑。”
中国父母以身作则,美国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做主
我对中美两种养育方式的第一次触动,来自于我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如厕训练。
当他10个月大时,我便开始了对他的如厕训练。
在中国,这理所当然属于父母的职责。
通常来说,流程是这样的:孩子被抱到便盆上,父母会发出口哨声或“嘘嘘”声,引导孩子相信这是“需要排尿”的信号召唤。我母亲就告知过我,“这个方法学习起来很快,当年你一岁之后就掌握到了。”
可以肯定地说,我那个年纪的托儿所小孩都非常喜欢尿布。
然而,美国的儿科医生曾经告诉我,三岁之后对男孩开始进行如厕训练,是绝对正常的。
这一点也展示了两国在养育文化方面的较大差异,美国父母尝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生的兴趣点,而中国父母更倾向于尽早施教,并推动孩子们去适应这种节奏。
中国父母对孩子成就抱有更强烈的期望
“父母不能总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对吧?” 我的儿子最近这样问我。
当时我们刚从纽约国际儿童电影节回来途中,之前还一直在讨论最爱的电影短片。
“至少现在的我能做到,但谁知道10年内会发生什么呢?” 我对自己说道。
儒家文化强调个体对家庭、社会以及他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父母经常将自己的希望和决定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几乎每个在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听到他们的父母说:“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不幸故事,则让这个中国传统的亲子教养方式备受争议。
美国华裔爸爸保罗(Paul Li),在2015年6月因一起未成年人酒驾车祸中痛失爱子凯文(Calvin Li),当年凯文即将准备秋季入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保罗沉痛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儿子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
他花了大量时间来回忆儿子的成长过程,发现夺走儿子性命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诸多亚裔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中美文化差距对第二代移民造成的影响。
他记得有一次,当时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想要向职业足球方向发展,然而保罗告诉儿子说:“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并且希望儿子将精力转向到学习上。
“尽管我知道,也许他最后真的不会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我却硬生生地将他的梦想打碎了……我也知道现在很多中国父母还在采取这种方式,我只是不希望悲剧再次发生。”
在悲剧发生之前,保罗还曾让儿子一起回中国旅行,但凯文拒绝了,并在保罗启程前晚告诉他:“爸爸,不要担心我。我会努力的,我一定会成功,我会让你为我感到骄傲。”
为了反思,2016年3月份,保罗决定捐赠120万美元给马里兰大学,用于研究亚裔美国移民子女问题。
该奖学金将会在未来20年内追踪移民家庭的动态,针对移民家庭和孩子在学习、社会角色调整和认同形成方面展开研究。
中美父母的社交方式迥异
从幼年时期起,美国父母就通过一种方法将他们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玩伴”(play date) 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会为孩子们安排数小时的相聚时光。
如今大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所以我都会提前做好安排。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对这一特意拉拢孩子们之间友谊的做法不是很感冒。
但是,看到美国父母热心地帮助孩子们去认识更多朋友,磨炼社交能力,同时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来拓展自己的交友圈子,这无疑也让人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有时我会思考,如果只是依照孩子的意愿去结交到新家庭,我是否也剥夺了更多他与同龄人互动、发展个人友谊以及培养解决校外人际冲突能力的机会呢?
已经有专家发现,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且童年友谊对于个人发展也有诸多益处。所以我也正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儿子的社交技能。
育儿方法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我知道,在未来几年里儿子会面临很多的文化挑战,比如教育方法选择、不同的种族主义、青春期过渡等等,我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也会受到更大的挑战,随之变化的就是教育策略。
但幸运的是,我的丈夫是一位真正的英国绅士,他从未在儿子面前质疑过我的教育方法。
每天我都会提醒自己坚持下去,尤其是听到每晚临睡前儿子轻声对我说道,:“妈妈,你是最棒的。”我知道,我正在行使做父母的权利。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身处什么文化背景。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2025-05-13在楼梯口养狗好不好淮安区河下街道综合执法
- 2025-05-13养猫的养了狗家里同时养了狗和猫它们是如何
- 2025-05-13领养猫太原给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太原警方首
- 2025-05-13情侣养猫花销报告超七成95后愿意每年在恋
- 2025-05-13养什么地方的狗最好养养什么狗比较好
- 2025-05-13可以养狗的绳子多粗遛狗绳长度不得超过12
- 2025-05-13新乡市养狗不拴绳的地方新乡市发布通告规范
- 2025-05-13养猫多久发现性别养猫新手入门性别选择与品
- 2025-05-13大龙镇装修公司有哪些家苏州养育巷装饰公司
- 2025-05-13北欧艺术家装修风格130平米房子北欧风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