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养花基地棉花情结
图文/罗雁广
我的家乡威县,是河北省邢台市辖县,以盛产棉花著称。生产的棉花以洁白纯净、纤维细长、韧性强而闻名。
说起威县的棉花,那可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威县县志记载,元末明初,威县就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又因为地处冀南黑龙港流域,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成了传统的春播棉区。种植面积、总产量一直位居河北省第一,素有“中国棉花之乡”,“冀南棉海”之美誉。
打小穿棉花做的衣服长大,对棉花有着很深的情怀。虽然商场里卖的衣服合身好看,布料高档,但我还是喜欢母亲亲手做的棉衣服。寒冬腊月的夜晚,钻进经过阳光暴晒后的棉花被,那暖暖的感觉,总是让我在梦中陶醉。家乡的“老粗布”,用棉籽油做的“饼卷肉”、“老豆腐”这些有名的老家特色小吃和特产,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味。家乡的棉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记忆,还有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七十年代末,那时我10岁左右,就经常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了。而做得最多的农活,就是收拾棉花地和摘棉花。我清楚地记得,一年四季,有三个季节都是在棉花地里忙,也就是说自种上棉花的那天起,棉花地里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俗话说“枣芽发,种棉花,霜降之前收回家。”“四月始下种,七月花开陇”。春种、夏忙、秋收,就没有可以滋润地休息一天的时候,即便是冬天,那没有赶趟儿吐棉的花桃,也够我们熬很多个漫长的夜晚了。那时,茫茫的棉花田成了我淡淡忙不完的哀伤。幸好在寂静寒冷的长夜里,还可以依偎在母亲身旁,一边听母亲讲着故事,一边手里剥着花桃,别有一番温暖。剥棉桃在我以后的记忆里,不只是讨生活,更是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我记得,家里种了十二亩棉花地。父亲又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一年到头在家也待不了多少天。那时弟妹们都还小,就母亲一个整劳力。为了多挣点钱,母亲起早贪黑下地干活,因为棉花是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要靠它养家糊口。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也就是种棉花的大忙时节。打土坯浇地,施播棉花种等,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控制好地的温湿度,不然种子就不会发芽,管理要非常耐心细致。等花苗长出后,就到了选苗环节,这也是一个相当繁琐的工程。十几亩的地,母亲要用好多天才能选完苗,期间还要打药杀虫,再就是打花杈,都要母亲一棵一棵的过手不知多少遍。
初期棉花开出的花是乳白色,快要凋谢的时候会变成红色,在绿叶的衬托下,非常鲜艳夺目。等红花凋谢之后,才会长出绿色的棉桃,在阳光的照耀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期,棉桃才会绽放出雪白的棉花。棉花从现蕾到成熟吐絮,一般需三个多月。这期间最难熬的劳动,就属背着药筒打农药。背着几十斤重的药筒,伴着刺鼻的药味,在大热天里,不知来来回回走多少趟。中暑、中毒是难免的事。记得有一次,母亲打药出去多半天了,还不见回家。我就和弟弟去地里找,当发现母亲时,她躺在棉花地里,脸色煞白,全身湿透,地上还有母亲的呕吐物。当大家急着要送母亲去医院时,母亲却不让,其实我们知道母亲是在心疼钱。几个人用排子车把母亲拉回家,叫来村里的医生输了两天液,就又去地里干活了。
霜降后,因为天气变凉,花桃无法生长,还没来得急开花的棉花桃,只能都拽下来,拉回家晾晒,等晒裂了口,才可以剥。剥出来的花品质不好,卖的也就便宜。冬季里每天就是剥花桃,高高的花桃山,一剥就是一冬天,那可是一段非常单调难熬日子。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能把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只要母亲歇会不说话,我就开始打盹,怕影响我们第二天上学,一般不让我们熬夜太长,都是先上炕睡觉。每每我们一觉醒来,总会发现屋里的煤油灯依然亮着,灰暗的灯光下,母亲还在剥着花桃。每年的冬天,母亲的手就会因剥花桃裂口子,看到母亲洗衣做饭把手放在冰冷的水里时,母亲都会皱起眉头倒吸气。但这些丝毫不会耽误她继续去地里劳作,继续晚上熬夜剥花桃。因为种花、收花长时间弓着腰的缘故,母亲落下了腰间盘突出和类风湿的毛病,可见种植棉花的艰辛和不易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那时候,棉花是我淡淡的哀愁!
九月是收获棉花的时候,也是最热的季节。天气非常的闷热。然而,农活儿就是这样,越热越要去地里摘棉花,不然棉花一旦淋了雨,收上来的棉花就卖不了好价钱。每天放学就得到地里和母亲一道摘棉花,直到很晚才能回家。母亲给我和弟弟腰间扎上包袱,钻进一人多高的棉花地,淹没在茫茫棉海里,谁也看不到谁,我和弟弟满脸的不耐烦,眉头拧了一个大大的疙瘩,那时候就想,要是下雨该多好,就不用摘棉花了,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吧。母亲当然看穿了我们的心事,提议比赛看谁摘的多,摘的快,摘的干净,给奖励。小孩子玩心重,一说比赛有奖励就撒了欢地摘起来,不一会儿肚子前的包袱就被填得鼓囔囔的,活像两只大袋鼠,我们两个挺着“大肚子”你撞我我撞你,煞是可爱有趣。母亲及时地鼓励我们说:“你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只要不怕苦,出一分力就会长二分力,以后做事才会顺利。”母亲经常在回家后奖励我们,有时奖励几粒花生米,有时奖励一块糖,直到现在,每每看到白花花的棉田,嘴里还是甜丝丝的!
棉花采摘回家后,除留下一小部分自己用之外,基本上都卖给棉站。那时,棉站收的棉花一垛又一垛,像一座座白雪皑皑的高山。这个时节,棉站总是人山人海,满载棉花的排子车,在公路上排成队,像一条白色的长龙,绵延数里。摘下的棉花经过几天晾晒,就可以拉到乡里收购站卖了,每次都要排队等待很久。检验员有专门的检验工具,一个叉子 ,插到棉堆里,如果水分超标,仪器就会报警,要拉回家从新晾晒。那时候卖完棉花不给现钱,打个白条。看着自家的棉花一包一包地倒在码垛机的履带上,还有小小的失落感。毕竟那是家人一朵一朵亲手采摘下来的,到最后却只换回来一张白条,但是大人们的脸上却个个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那时候家里穷,我们穿的全是家织布,都是母亲亲手织亲手做的棉布衣服,极少穿买的。母亲把棉花拉去轧花站,把籽棉变成皮棉,然后做成捻子,用纺车纺成线,缠绕在梭子上面,然后在织布机上织成布料,为了使布料更加细腻,色彩更加艳丽,母亲还用染料染色,织出来的布五颜六色,非常结实好看。那时母亲三十出头,厚厚的齐耳短发,穿一件土灰色上衣盘腿坐在草垫上纺棉花。几只刚出生的绣球般毛茸茸的小鸡跑来跑去,嗡嗡的纺花声,给宁静的、阴凉的小农院增添了不少的诗情画意。
说到棉花棉布,母亲纺花织布的背影就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一直以来,母亲是我最不敢书写的文字。每当我提起笔,字里行间排列的净是老人家忙碌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在棉花地的身影,还是在寒冷黑夜里坐在煤油灯下剥花桃的身影……她就是寒夜里的一盏明灯、一件棉衣,总是默默无闻地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她时常念叨着,提醒孩子们注意保暖,但总是忘记给自己添衣。每当想到那个当年被称为“铁人”的母亲、那个被称为“摘棉能手”的母亲、那个背负着生活的大山,蹒跚前行的母亲,那个庄稼地里比得上一个男劳力的母亲,如今病魔缠身,不能自理,都会让我潸然泪下!
棉花,家乡的宝贝,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 。在那个经济萧条,食物匮乏的年代,因为有了棉花,使我们全家能吃得饱穿得暖,没有挨饿受冻,度过了一个艰难竭蹶的岁月。每当我想起故乡的棉花,便会想起我的母亲,眼前总会浮现出她忙碌的身影。每当我想起母亲弯着腰,一针一针给我们做棉袄、棉鞋,那密密的针脚里,藏着母亲多少辛劳多少对儿女的爱啊……想到这些,我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
种植棉花的过程,虽然有痛苦的记忆,但收获的喜悦更让人难忘,所以我一直心存感激和敬畏之心。四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棉花过剩,价格走低,劳动成本增加等因素,使得家乡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虽然现在依然是棉区,但已经大不如前。
现如今父母岁数大了,家里的地也外租承包给别人,村里种其它农作物的人也多了起来。再看不到茫茫的棉海,再回不到虽家境清贫却又满载着回忆的童年,但家乡的棉花,家乡的棉花田,还有母亲那忙绿的身影,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挥之不去,难以忘记!
那是一种纪念,一种承载,包含了亲人对我的爱,也包含了一段难忘岁月的记忆。那温暖的花絮,多像母亲的怀抱,让我永远依恋!
2020年8月10日写于邯郸
- 2025-05-13安平哪里有养猫华为中国企业安平业务部行业
- 2025-05-13袁隆平在青岛养猫跟袁隆平一起吸猫
- 2025-05-13为什么养条狗最好养养条狗吧一切都会一点点
- 2025-05-13侦探汤姆养猫神秘的消失者汤姆
- 2025-05-13有关养猫的纪录片有哪些与猫有关的三部纪录
- 2025-05-13翠拥华庭里养的狗多吗天河协和新世界VS翠
- 2025-05-13上海养狗不拴狗警察上海通报网传民警上门抓
- 2025-05-13养猫阳台没空调太原人小淘气跑到窗台外楼房
- 2025-05-13北京租房链家装修风格北京租房市场调研房源
- 2025-05-1397平方家居装修97平简约中式极致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