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最新文章

安庆同城养猫鱼说盐选安庆这一碗炒米泡鸡汤

2024-11-14 来源:大蕉资讯

Sayings: 炒米,对于老安庆人来说, 是回忆里必不可少又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从最平凡的米饭,到金黄的炒米,都是安庆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安庆人都说: 炒米是最百搭的,冷的不想做饭了,抓一把泡上;逢年过节家里来人了,鸡汤配炒米是安庆人待客的标配;平日里饿了馋了一粒一粒干嚼,也很香脆。

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板桥家书》 郑板桥

在古时,挨家挨户都会预备着点炒米,除了方便,也是应急。就像郑板桥家书所说: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

记得余光中先生说道,梦中听到好多回吆喝:“炒米糖开水——”那是抗战期间,物资非常匮乏,少年余光中们有一碗炒米糖开水喝,也是享受啊。随着后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有了盛一碗飘香的鸡汤,撒一把炒米的鸡汤泡炒米。

古时的炒米也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虽说是在自己家炒的,其实是请了炒米师傅来到家炒的,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现如今,会炒米的师傅已经屈指可数,更不要说炒米作坊了。

土生土长的安庆人蒋立强,每天凌晨3点起床泡米, 沥水晒干,热锅炒米,这一炒就足足炒了25年,如今更是被“舌尖上的中国”选中。

20多年来,安庆大南门的街景也一天天变了模样。“最开始这一块就是一条小街,冷冷清清的。”蒋立强回忆道,“后来才慢慢热闹起来,有了人来人往的早市。”

因为是自家的老房子,蒋立强的炒米店始终都在原来的位置,也没扩大,也没做大的改动。就连炒米的工艺也还保留有老安庆的“味道”,店门口的火炉,铁锅始终摆在那里。

知道蒋立强的人都知道,他炒米没有计时的习惯,凭着多年的经验积累,根据锅的温度、锅里冒出的烟量和米的颜色便能准确判断每一步骤进行到何种程度。而这个手艺,蒋立强说那是自小帮家里人练出来的,之后再边做边改进。

以前家家都会,后来老房子拆了,住进了楼房,炒的人就少了。虽然炒的人少了,但喜欢吃的人从未减少,炒米的工艺也都保留着老安庆的味道。——蒋立强

简单,质朴,却蕴藏着道不尽的家乡味道,也是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

过年炒米要用柔软松脆的江南糯米,用70℃的热水浸泡约4分钟,泡好后,再将米沥水,晾干约20分钟,一切准备就绪,才能备锅炒米,油温的把控是炒米的关键,要使油温维持在170℃,才能使炒米呈现金黄色,形似金粒,这其中承载着安庆人美好的寓意。

过年时家家户户支起锅炒炒米的景象让很多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而这回忆中团圆喜庆的气氛呼之欲出。

“三个炆蛋一碗炒米”,过年上门拜年,首先得到的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米,外加三个炆香茶叶鸡蛋,这叫“吃茶,得元宝”,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安庆人,依旧用古老的方式来延续传统。

鱼说盐选作者:@木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ps:该文章图片由创作者提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司予以处理

中国航务周刊编辑部

四川水泥编辑部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官网

现代商业期刊

中国科技纵横投稿

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社

地产期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