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精密夹头

临海东塍养花中国古人头上的彩帛像生花

2025-02-18 来源:大蕉资讯

季节与亦逝的特性,使人们在使用自然鲜花之外,必然会采用各种手段寻求仿制鲜花。这对于以手工工艺见长的中国古人而言,制作形态逼真,工艺精湛的像生花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在古代文献中,真花被称为“生花”,人工仿制的假花则称为“像生花”或“彩花”。其质有罗、帛、纸、绒、通草、宝石、珍珠等。中国古人仿制鲜花的历史从汉代就已开始,魏晋成业,隋唐兴盛。直至宋代,由于经济富足,文化昌盛,贵族生活的奢靡超越前代,这不仅使养花业繁荣,更促成了像生花行业的兴盛。

头戴花卉的清代宫中侍女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冠子》记载,秦始皇“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子。”由于秦人尚无戴冠的习惯,所以此文有后人猜测之嫌。但是,汉末刘熙《释名》卷四“释首饰”记载,“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在汉代,“华”通假“花”,“华胜”即“花胜”,像生花是也。前引文献明言花胜之花是像生花。又《说文》卷七“巾部”载,“㡜,残帛也。”段玉裁注:“《广韵》曰:㡜缕桃花。《类编》曰:今时剪缯为华者。”以上文献,将像生花的源头指向汉代。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花綵》:“《实录》曰:‘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彩之费。《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按此则是花朵起于汉,剪綵起於晋矣。’《岁时记》则云:‘今新花,谢灵运所制,疑彩花也。’唐中宗景龙中,立春日出翦彩花。又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令侍臣迎春,内出彩花,人赐一枝。又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令侍臣迎春,内出彩花,人赐一枝。董勋《问礼》日:‘人日造 花胜相遗,不言立春。则立春赐花自庸中宗始也。”司马歆在太康(280~289年)中封新野县公,这说明,西晋时期制作像生花已经是一门产业了。所谓“剪花”是指以绢罗等纺织材料制作的像生。因为像生花的流行,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王符在《潜夫论·浮侈》有“或裁好缯”“或裂拆缯彩”“克削绮縠”之语,因此,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中称“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采之费。”

在魏晋时期,彩花之费已经引起了政府的注意,皇帝下诏禁止,《南齐书》卷一“高帝纪上”记载,“大明泰始以来,相承奢侈,百姓成俗。太祖辅政,罢御府,省二尚方诸饰玩。至是,又上表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以金银为箔,马乘具不得金银度,下令不得剪綵帛为杂花,不得以绫作杂服饰。”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杨广兴建洛阳西苑时,“宫林秋冬凋落,则剪采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綵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此“剪采为华叶”,即为制作绢花。隋炀帝奢侈无度,竟然在萧条寒冬,用罗帛制作各种像生花、叶,将宫苑装饰为百花盛开的春景。其綵帛消耗的数量自然非常惊人。

唐代经济富足,文化昌盛,贵族生活的奢靡超越前代,像生花的制作不论规模和精细程度远超前代。唐代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诗云:“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据说,那位因风韵胖硕得宠的杨贵妃因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杨贵妃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在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还出土了唐代绢花实物。花高32厘米,花枝主干选用较直的树枝,叶、花、茎多用细竹丝插树枝构成,花瓣、花叶用绢、纸,花柱头用纸团,花蕊用白丝线、黑色棕丝等。其工艺程序大约经过染色、剪切、上浆、绘画、沾粘、扎缚等。花中有白色百合、粉色蝴蝶兰,衬托着绿色枝叶,色彩鲜丽,形象逼真。此外,在宁夏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天宫也出土过西夏绢花簪。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绢花实物

宋人簪花流行“一年景”主题,但四季鲜花很难凑到一起,加之鲜花价格昂贵,须花“数十券”才能买上几朵,非一般人家可以做到。这促成了宋代像生花行业的繁荣。与真花的珍贵稀少相比,彩花相对便宜。在宋代,有辽朝使节参加的皇帝生日宴,宋代官员都用绢帛花以示礼俭。每年三月,君臣共赴金明池游赏,与游群臣才得遍赐“生花”(即鲜花)。真宗时,有一次在曲宴宜春殿,赐花,出牡丹百余盘,将十余朵千叶牡丹花赐给亲王、宰臣。其他大臣则是人造像生花。宋时宴集所赐像生花一般分为三品:绢花制像生花、罗帛制像生花和以小巧著称的滴粉缕金花。罗帛制像生花一般用于春秋两次宴会;滴粉缕金花用于大礼后庆贺、上元游春、从臣随驾出巡,到以及小宴招待。

在北宋《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条记载“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絛线之类。”此时汴梁的市面上,还有许多专卖花冠的铺子,南宋临安的百业中还有专修花冠的手艺人。因为像生花过于逼真,其价格便宜,颇受庶民百姓的欢迎。又有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四中谈到重宁寺佛殿扮饰时说:“四边饰金玉,沉香为罩,芝兰涂壁。菌屑藻井,上垂百花苞蒂,皆辕门桥像生肆中所制通草花、绢蜡花、纸花之类,象散花道场。”此外,宋太祖时,洛阳有姓李的染匠,擅长打造装花,人称李装花。宋代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的莲女就是“家传做花为生,流寓在湖南潭州,开个花铺。”

据宋人孟元老《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杭州)行市中有花团、花市和花朵市,在御街上汇集着苏家巷二十四家花作,其间花作行销的首饰花朵“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在这诸多花作中,又以齐家、归家花朵铺最负盛名。同书卷十三“诸色杂货”条还记载,南宋临安市井上不但日间有专门销售花朵的店铺,而且在夜市中也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

因为彩花做的逼真而且便宜,这样就给种植真花的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形成了鲜花种植户与生花制造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南宋诗人许棐的《马塍种花翁》就折射出两者的矛盾:“东塍白发翁,勤朴种花户。盆卖有根花,价重无人顾。西塍年少郎,荒嬉度朝暮。盆卖无根花,价廉争夺去。年少传语翁,同业勿相妒。卖假不卖真,何独是花树。”

中国古人剪彩为花的风俗一直沿袭至明清不衰,明代叶权《贤博编》记载,明代中叶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马中锡在《宣府志》中记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还有明代《客座赘语》里,记载的明代假花种类有“纸花、绉纱花、绢花、通草花、蜡花、角花、鱼鳞花”。

清代亦流行簪戴假花。其品种和工艺日趋多样。与真花相比,假花更为耐用,且不受季节限制。其优点自然很多。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花儿市》:“花儿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市皆日用之物。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亦称:“近日吴门所制象生花,穷精极巧,与树头摘下者无异。纯用通草,每朵不过数文,可备月余之用。绒绢所制者,价常倍之,反不若此物之精雅,又能肖真。而时人所好,偏在彼而不在此,岂物不论美恶,止论贵贱乎!噫!相士用人者,亦得如此。奚止于物!吴门所制之花,花象生而叶不象生,户户皆然。殊不可解。若云其假叶而以真者缀之,则因叶真而花益真矣。亦是一法。”

清代政府设置七作中就有花作,专门负责宫廷用像生花的制作。在《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就提到薛姨妈带来“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托周瑞家的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送给大宫园中每一位姑娘的情节。谁先挑选宫花和挑选什么样的宫花,都引得贾府中的大小姐们相互争风吃醋。可见,这时人们对“剪彩为花”的喜爱。此外,清朝扬州的闹城市地区辕门桥,有售卖工艺花的专业市肆——像生肆。可知当时的工艺花是很有市场的。

清代《贞妃常服像》

建材与装饰电话

教育信息化论坛编辑部

家庭生活指南版面费

智库时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