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浮动球阀

济宁新房装修风俗介绍山东部分地区的丧葬食

2025-10-24 来源:大蕉资讯

丧葬习俗冗繁多礼,其中与饮食相关的几乎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十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讲究,各村有各村的程式,希望各位网友补充。

洒米汤与“八大碗”。济南旧俗,人死后三日,丧家以瓦罐头盛米汤(即用小米熬制的稀饭)赴土地庙,呼唤亲人,并遍洒米汤,谓之“送三”。出殡日,全家及送葬亲友一起食丧葬饭。在鲁北地区,此日晚必备八碗菜,并用祭礼上的菜品烩锅待客。故在此地民间,“八大碗”就是丧宴的代称,在喜庆宴中是不用八碗菜的,也禁说“八大碗”。但是,鲁西北临清的回族的喜宴一般也是“八大碗”,内容有烧羊肉、炖羊肉、松花羊肉、黄焖羊肉、黄焖鸡、清氽羊肉丸子、圈巧阁、扣杂拌(焖子、松花羊肉丁、白煮羊肉丁、黄焖羊肉条)等;而祭日或丧节待客时,一般安排“九大碗”,在“八大碗”基础上去掉扣杂拌,另添置“羊肉炖海带丝”和“全羊”。

喝豆腐汤。济宁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孔府礼仪影响,颇为豪华、讲究。旧时要设灵棚搭帐,盛果品性礼路祭,家中宴客前后数十日,席面多至数百席,故旧时有“死不起人”之说。其宴客资费,一般农家承担不起。贫穷人家常因酒筵费用不足,不能发殡,而将灵柩长期停在家中,只因害怕酒筵筹备不周,惹人耻笑,得罪乡邻。此陋习至清末才被革除,以豆腐汤招待邻里,从此再无停柩不葬者。此后该地称吃丧饭为喝豆腐汤。为避讳不祥,故在济宁餐馆中没有经营豆腐汤者。

吃豆腐“抢福”。在胶东等地,出殡日丧家必备新做的豆腐一筐,祭奠灵柩后置于灵堂中。随后举行殡葬仪式,待下葬后,死者晚辈及亲属,皆离坟地,低头快步(但不能跑)抢着回家,到堂间抢食豆腐,谓之“抢福”,传说先吃到豆腐者必得死者佑护,而后福无穷。丧饭则以白面饽饽、白米饭为主,此习至今犹存。

“倒头饭”与葬饽饽。人死之后,由亲属帮忙穿好寿衣,整理好尸体,放置床(或炕)上,是谓灵床,家人要在灵床前放一碗生米,或五谷杂粮、枣栗之类,上面再盖一张烙饼,放一双筷子,以供死者“食用”,谓之“倒头饭”。入殓之后,此碗则移至灵柩的头部。民间有的地区,家人还一日三餐盛饭于灵前祭之,意在让死者和家人共同进餐。民间认为,死者未葬之前,仍属家里人。在临朐等地,死者入葬时,长子要把五谷囤上的烙饼拿出来,凡是送葬亲属都要尝一点。在莱西等地,出殡前,家人要蒸制若干嵌有红枣的小饽饽,入葬时作为陪葬品。饽饽的数量要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糁。鲁西北临清过丧事一般吃“糁”。用地锅,宰一只羊,一只鸡(各放一腿、分两锅煮),凉水下锅,肉煮至四成熟时,下“糁”米(即麦仁)、八角、花椒等香料包,搅煮开沸后,稍熬、撤火,晚11点焖至第二天早晨5点,食用时加香油搅均匀,焖时锅盖要焖严。“糁”不买卖,仅用于丧事。谁去吃都欢迎,且不刷碗,随吃随盛。以后的祭日丧节待客时,一般安排“九大碗”。(选自山东民俗志)

商品与质量期刊官网

中外企业家杂志

中国商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