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抱鸡竹

合作的小窍门有哪些孙云晓五个妙招培养孩子

2025-10-28 来源:大蕉资讯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生活给人生发展打下了深刻烙印。

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请我为她的书《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作序,我为书中好父亲们的探索倍感欣慰。

原上海向明中学的学生陈菲是一个独生女,她的父亲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他特别注意帮助女儿克服独生女可能出现的自私和骄纵等毛病。

女儿第一次过生日,父亲就讲明道理让她分蛋糕,第一块送给母亲,第二块送给父亲,第三块送给奶奶,给所有人都分完后,最后一块才是女儿自己的。

外出购物时,也都准备好给奶奶的、外婆的、表哥的,然后才是自己家的。

经过长期的家风熏陶,陈菲在学校以博爱之心受到欢迎,在美国访学一年,与寄宿的美国家庭相处融洽。

陈菲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成为首位荣获“世界杰出青年发明金奖”的中国学生。

陈菲的故事告诉我们:童心如丝,染之以黄则黄,染之以苍则苍。

父母如果溺爱,很容易导致孩子任性和自私,而一个任性和自私的人,是没有办法跟人合作的。

所以,当孩子提出不当的想法和需求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该满足孩子这样的心愿,要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说“不”,除菲的父亲之所以是个好父亲,是因为他引导女儿乐于分享、乐于助人,这样的行为习惯在与他人合作时极为有利。

如果父母对孩子管得太死,并且什么都管,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孩子要么从父母那里学得专制,不懂得考虑别人的需要:要么特别被动,只会追随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合作不是顺从,也不是被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甚至是创造性的行为。

有些中小学生向我抱怨,爸爸妈妈要求他们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甚至计算着时间要求他们几点到家,结果他们无法和同伴们交流,别人约着做得再好再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时间做,慢慢地,朋友越来越少。

其实,我理解父母们的担心:怕孩子放学后无人管,做事情不知深浅,可能发生麻烦和危险。

但是,我更欣赏一名中学生的父母的明智做法,他们与孩子作出弹性约定,即如果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例如和同学一起锻炼或参加社团活动,可以用手机给父母留言,晚上六点前回家即可。

这名中学生如同获得解放一样,每天放学后,他都可以与同学打篮球,或者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晚上,他甚至去同学家参加了生日聚会,因为事先与父母说好了,所以玩得特别开心。

为什么说这名中学生的父母的做法明智呢?因为他们的决定符合青春期孩子发展的需求。

中学时代是群体社会化的时代,孩子们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这种交往,再好的父母也无法替代。

父母管教孩子时,既要有规矩,也要给自由,保持两者平衡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胆小怕事是难以与人合作的,合作需要一定的担当精神。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孩子做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一些父母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人要从小负起责任,尤其是要先对自己负责。

学会合作可以从家庭生活开始,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孩子其实都很喜欢有参与感,喜欢什么都上手试一下。

比如,父母做饭、洗衣服的时候,孩子也爱伸手帮忙。

但有的父母常常害怕孩子越帮越忙,所以都叫孩子自己去玩。

这样一来,孩子就养成了旁观的习惯,什么事情也不爱做。

所以,父母可以经常让孩子给自己帮忙,给孩子一些小事情做,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合作的习惯。

父母既要教会孩子合作,同时又要让孩子按照规则去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合作,是大家围绕着一个目标去做事。

父母要告诉孩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同时又要告诉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去竞争,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在当今社会,合作远比竞争重要。

父母切忌一味向孩子灌输“要比同龄人强”的意识,而应该克服“麻将心理”,践行双赢模式,教孩子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本文摘自孙云晓新书《好习惯·12招教孩子自律而独立》

<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

汽车电器

黑龙江粮食官网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