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维修加工中心的合钢初轧厂
〔合钢初轧厂〕
初轧厂是合肥钢铁公司轧钢系统首道生产工序厂,担负合钢公司内所有轧材厂的开坯任务。厂址位于合钢公司一厂区西北端。1985年底,全厂东西长487米,南北宽136米,占地6.6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主厂房面积3.16万平方米。厂内有运入钢锭和输出钢坯的铁路专用线4条,总长333米。
1985年底,初轧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454.55万元,净值707.1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重油连续式加热2座,推钢机4台,主减速机1台,人字齿轮座1台,630横列式轧机1列3架,升降台3座,热剪机2台,热锯3台,高压电机1台,降压变压器4台,高压开关柜10台等,共419台(套)。其中机械设备150台(套),总重2342吨;电气设备269台(套),装机总容量累计达7343千瓦。
初轧厂下设10个科室和轧钢甲班、乙班、丙班、后部、维修、行车、生产准备、管理8个直属工段及食堂、星火钢坯加工厂,2个工段级编制的单位。全厂有职工782人,其中:干部67人,工人715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8人,工人中技术等级五级以上的473人。
初轧厂630型轧钢车间于1958年9月11日选定位置筹建。原设计能力,一期工程完毕为:年开坯轧材16.7~17万吨/年,第二期工程结束后为:25.3万吨/年。1959年12月开始安装设备。1960年9月底竣工,10月1日上午8时负荷试车,9时许,用8英寸锭(19.2厘米×19.2厘米)轧出2根规格为85×85毫米的方坯。由于土建安装及设备的缺陷,11月21日才正式开始生产。
630轧机投产时,定名为第一轧钢车间。当时虽然投产,但并未达到应有的设计能力。其原因主要是:仓促投产,主轧机简易“上马”,设备很不配套,整个精整区域的设备尚未安装,轧制出的成品大都是用人工搬运;在设计上也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如电机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带飞轮,致使投产后不到10天时间,主电机的启动电阻器就全部烧坏;钢锭供应不足,当时使用的10英寸(25.4厘米×25.4厘米)优质钢锭,单重仅为380公斤,只能由二机架出成品,轧制的规格仅局限于断面为135×135毫米、115×115毫米,95×95毫米,68×68毫米的4种方坯;而且工人操作水平低,设备事故多,品种单调,造成生产的窘滞局面。1961年机时产量仅为11.32吨,全年开坯4.11万吨,不到设计能力的四分之一。
1962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钢铁“下马”,组织机构紧缩,大批工人下放或回家,合钢各轧钢车间工人集中在630、500/300、250各轧钢车间轮流作业,生产濒于瘫痪状态。
1964年,国民经济复苏以后,社会对钢材需求量增加,第一轧钢车间才开始恢复独立三班制生产,但由于人员、设备和钢锭供应不足,限制了轧机生产能力的发挥,产量仍没有提高,1965年,全年开坯5.40万吨。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生产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一直到1970年,产量始终在5万~6万吨之间徘徊。
1970年,随着第二炼钢厂转炉的投产,原料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和,同年第四季度,薄板厂1200毫米轧机投入运行,迫使初轧厂必需在产量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1970年,630车间组织了由马秉钰等4人组成的改造设计组,将2号加热炉由原先的燃煤炉改为燃油炉,并实现了汽化冷却。1971年初,改造后的2号重油加热炉试烧获得成功,达到当年改造,当年收益。1971年,开坯达8.8340万吨,比1970年提高了36.25%。此后,生产形势渐趋好转。1971年9月开坯1.0002万吨,首次突破月产万吨大关。1972年对翻钢工艺进行了改革,将原先1号升降台翻钢桩承担的翻钢过程及孔型的移位,改为使用“S”滑板来完成,当年开坯达10.67万吨,亦首次闯过10万吨“隘口”。但是,由于机电设备事故频繁,马达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初轧生产的发展。
1973年,由630车间拿出改造方案,经冶金部审定批准,由国家投资600万元,对630轧钢系统实施大改造。全部改造工程于同年8月1日动工,9月27日竣工试轧,前后历时58天,改造后的生产能力为20万吨坯材/年。
这是初轧的第一次设备大改造,亦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影响最深的一次设备大改造。
中共安徽省委、合肥市委对这次改造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630大修改造工程会战指挥部”,由当时的中共合肥市委书记郑锐担任总指挥,当时的合钢公司革委会副主任王洪喜、柯国煜,合肥市冶金建设指挥部詹凤伟、于书九担任副指挥。土建和设备安装工程由省建公司、市建公司、合钢公司修建部及合钢一厂630车间承配件厂、轻工机械厂和安徽省拖拉机厂等十几家厂分别加工,合肥市先后组织3000多名壮工协同会战,终于提前5天,完成了大修改造任务。
这次改造的主要项目有:重油连续式加热炉炉身尺寸改造为31.9×3.596米,还改造了1号、2号、3号升降台及二机架前后的工作辊道;新增了1台200吨热剪机,1台曲柄摇杆式冷床,3台绳轮拨爪式拉钢机;新建了东西两个露天跨,面积共达7776平方米;扩建厂房面积2704平方米;还新建两只500立方米油罐的小油库等。
同年,在生产工艺上,鉴于普炭锭由11寸(28厘米×28厘米)改为10.5英寸锭(27×27厘米),因此对100×100毫米以上规格的方坯仍由二机架出成品,而85毫米×85毫米以下规格的方坯则由三机架出成品,改变了原来三机架只能轧制型钢坯和板坯的状况。
设备大改造,带来生产大发展。1973年至1976年的4年,平均年产量达13.3934万吨,比改造前的1972年产量提高25.53%。
1977年、1978年两年,由于生产管理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平均年开坯上升到15.28万吨,比前4年平均年产量又提高了14.10%。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初轧厂的产量、质量开始大幅度地稳步上升,1980年生产坯材19.6244万吨,成坯率:优坯83.72%,普坯89.88%。
1980年和1982年,合钢公司先后自筹81万元、128万元,对初轧厂整个辊道系统进行两次改造,使之全部达到了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设备事故大大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轧机的日历作业率明显提高。1980年,630轧机的日历作业率为61.68%,比1976年提高10.6%。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初轧厂在生产上本着向设备要产量,向质量要效益的原则,抓住质量、设备、消耗三大指标,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上做文章。自1981年底开始学首钢,推行以“包、保、核”为中心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从1982年开始,初轧厂在一线三个轧钢工段,试行三大班独立经济核算,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实行奖惩挂钩,奖勤罚懒,做到赏罚分明,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此外还组织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先后对出炉辊道伞齿轮箱,阴阳面翻钢机,机前机后拉钢机,200吨和250吨热剪机,大小冷床,1号、2号加热炉,套筒等机械设备进行了改革。还将供电线路由管线地面铺设改为电缆铺设,增加了主电机预备级电阻,将供电干线分段,各段之间选用空气开关控制。加上辊道拖动的改进、鼓风机房专用变压器的安装,机械加工间的新建和苏联产龙门刨床的安装,以及其它大大小小共70个项目的改革,不仅提高了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方便了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设备运转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0.3%,设备完好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85%。为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全厂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初轧厂自1984年8月开始,连续20个月稳产、高产。
初轧厂自1979年至1985年平均年产量达18.0794万吨,比1977~1978年平均产量15.28万吨,再次提高了18.31%。其生产发展情况见表3-3-3。
合钢初轧厂各阶段产量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轧厂学首都钢铁公司,抓企业整顿展开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质量管理分会和活动小组,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加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85年轧制钢锭22.44万吨,生产坯材19.60万吨,比1978年提高了15.39%。热轧合格率:普坯99.43%;优坯99.30%。成材率:普坯91.44%;优坯84.50%。金属消耗:1145公斤/吨钢;油耗:79.61公斤/吨钢;电耗:55.36度/吨钢;综合能耗:122公斤标煤吨钢。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为256.44吨/人·年。历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表3-3-4。
初轧厂自1970年以来(1970年以前资料残缺不全),共生产各种坯材236.61万吨。轧制的主要钢种有:普通碳素钢、碳结钢、合结钢、碳工钢、弹簧钢、滚珠钢、不锈钢及特殊用钢(如军工钢、硅钢等)。产品规格:方坯断面60×60毫米,63×63毫米,68×68毫米,85× 85毫米,100×100毫米,120× 120毫米,150×150毫米;板坯断面(厚×宽)7.1× 240毫米,9.0×240毫米,9.9×240毫米,11.8× 240毫米,14.9×240毫米;圆钢直径65毫米、直径70毫米、直径75毫米、直径80毫米、直径85毫米、直径90毫米、直径100毫米。还生产过部分14号槽钢,15×175毫米扁钢,50×50毫米方坯。
1985年6月11日,初轧厂首次用钢锭一次轧成直径75毫米管坯,经清理、检验、管坯公差尺寸,弯曲度等工艺和技术要求,符合部颁标准,填补了省内轧钢工艺的一项空白。初轧厂生产所需的钢锭来自合钢公司第一炼钢厂,第二炼钢厂和合钢机修厂冶炼的优质钢锭及普炭钢锭。
生产工艺流程是:合钢公司各炼钢厂的钢锭由运输处的火车运至厂西边露天钢锭堆放场,由初轧厂按质保书逐炉验收入厂。根据总调度室编制月、旬计划,厂生产科具体安排日作业计划,首先将钢锭送达加热炉加热,经过630横列式轧机轧制,方坯由250吨,200吨热剪剪切,板坯由热锯锯断,经缓冷(酸洗)清理精整,由公司技术质量处检查站检验合格。通过计量处管辖的地中衡计量,用火车或汽车分别送往中型厂、小型厂、薄板厂、合钢三厂,一部分商品坯供省内中小型轧钢厂,少部分外运供给其它省市轧钢厂。
初轧厂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全面计量管理,安装了2台20吨,1台15吨地中衡和1台10吨地上衡,对进厂的钢锭,出厂的钢坯实行计量。在重油加热炉安装了自动平衡记录仪,自动调节系统动圈式仪表,分别对炉温、油温、油压、炉压等进行检测,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年吨钢油耗仅79.61公斤/吨,比1978年下降了41.79公斤/吨。
- 上一篇:安庆水电维修安庆迎江区漏水维修公司
- 下一篇:音响维修音箱常见故障及维修处理方法
- 2025-07-03减肥饮食真不会使人发胖吗
- 2025-07-034大原因导致中年人压力过大男性保健
- 2025-07-03按揉三阴交最佳时间可以帮你健脾益血调肝补
- 2025-07-03那种减肥效果好9种最有效的懒人减肥方
- 2025-07-03更年期失眠让人苦不堪言如何自救
- 2025-07-03老年人洗头发时需要注意什么
- 2025-07-03六款营养汤品助你打赢骨骼保卫战
- 2025-07-03记得要和玉米来一次健康约会哦
- 2025-07-03脸部红肿脱皮怎么办脸上红肿发痒脱皮该怎么
- 2025-07-03红茶蜂蜜姜并非人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