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张黄柳韵清河风雨兼程刘楼村
文:冯华云
清河镇刘楼村,位于石集西北3公里处,327国道西侧。由刘楼与合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872人,有刘、陈、张、姚等姓氏,刘姓人口占95%。全村可耕种土地900多亩。
据《刘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刘姓由北刘楼迁此立村,取名刘双楼。1958年刘双楼属于王庄生产大队,1961年属刘双楼生产大队,1984年属刘双楼村民委员会。
刘楼村的刘姓先民,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城南45里处,迁入张黄镇姚古寺附近,即今张黄西一公里处。多年后因思念家乡,建一家祠叫“望乡楼”,村名也由此得名刘楼。刘姓二支于清乾隆年间迁出,建立新村,因一大户人家盖了座楼套楼的楼房,取名刘双楼,即今天的清河镇刘楼。刘姓族人曾到山西寻祖问宗,未果,满怀惆怅回到刘楼,将堂号改为“再思堂”,以表达怀念祖籍、不忘故乡之心情。
合庄村,解放初陈氏族人来此定居,是从湖里搬迁过来。刚搬来时,合庄村里没有水井,可村民并不急于打井,说是有忌讳,此地打井取水不好。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合庄村民习惯了湖上生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是喜欢在湖上讨生活,觉得挖水井没有必要。在村里小住时,村民吃水都到外村打水,或者自挖井坑子取水吃。合庄村民一度保持湖上人家的风俗习惯,每年收完了庄稼,就回到湖里结网打鱼,涉水挖藕割苇子。多年以后,世事变迁,村民才慢慢习惯了陆地生活,在合庄村安稳定居。
一、历史的痕迹
1、至圣神殿关帝庙
据村里老人说,刘姓先民迁徙此地时,是一大家族。本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来到这陌生之地,更加和睦亲密。一家人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有难同当,甘苦共尝,靠众人的力量建设家园。当时,这里地处湖滨洼地,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一家人在此安营扎寨,赤膊上阵,开荒造田,勤恳耕种,昼夜纺织,没几年的光景,就过上衣食自足的生活。刘氏家族,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把原本荒凉之地,开垦成可耕良田,由不起眼的几户人家,逐渐变成人口稠密百业俱兴的大村落。安定下来的刘氏村民,期望家园有神灵保佑。经长辈商议,在村东头盖了一座关帝庙。
关帝庙,是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庙宇。关公是百姓最敬重的神明之一,他既忠义诚信,又能降妖伏魔,是千万民众心目中仁勇的道德楷模,更是千万民众的精神寄托,有条件的城镇乡村大都为他建庙立祠,以求佑护百姓平安兴旺。关帝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供奉关公以求平安无恙,人财两旺,求子孙多福,求事业有成,求生育,求消灾,求除病,求降福延寿,求风调雨顺等等。据村里老人讲,关帝庙自建成以来,村民无论祈求什么都很灵验,因此,香客络绎不绝,香火连年不断。据传说,哪一年如遇涝天,把关公塑像抬出来淋雨,即便是瓢泼大雨,也会骤停,瞬间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如若遇到缺风少雨的大旱天,把关公塑像抬出晒太阳,天空马上电闪雷呜,乌云滚滚,顷刻间下起人们所期盼的雨来。说来也真奇怪,刘楼村的关帝庙庙门,看上去又矮又窄,无法使高大的关公神像通过,但每次抬关公神像,都能很顺利地抬出来,完成祈求仪式后,又顺利地通过庙门,稳稳地安放在神坛上。这些传说,听起来有些神乎其神,却一直被坊间盛传。
2、稀奇建筑楼套楼
清·乾隆年间,刘楼村有一刘姓人家,说不清是经商还是为官,总之是衣食无忧的大户,为防匪防盗,在村中盖了一栋不同寻常的楼房。这楼房是少见的楼套楼的稀奇建筑。因为此楼,刘楼村曾取名刘双楼。在当时,说这栋楼房新奇,一点也不为过,用现代话来形容,这是一座高大上的楼房,独一无二,新颖别致,轰动了方圆百里。整座楼房的结构,是小楼连接着大楼,大楼紧偎着小楼,远观犹如慈母抱子,端庄大方,引人侧目。楼套楼建造气势非凡,魅力十足,基调借鉴了南方的风格,门厅走廊修建得精巧素雅,窗棂廊柱装饰得别致脱俗。相连的小楼设计更是古朴典雅,整体造型凸显出个性独特的设计风格。小楼是休闲娱乐迎宾待客之处,大楼是一家老小及女眷的起居室。如若进入大楼,须经过小楼内的穹门楼梯。楼套楼不仅盖得精彩无比,更有一种神奇功能,就是大楼与小楼的连接处,即从小楼进入大楼的门前,设有独特的机关陷阱。机关白天用木板覆盖着,家眷由小楼到大楼进出无防。夜晚,撤掉覆盖的木板,在上面盖上苇席,如有不良之人进入大楼,一踏上去,就会掉入两楼之间的陷阱。这两楼间的机关陷阱,是防盗防匪防坏人的奇妙设施。
3、乡贤名仕
据村里老人讲,刘楼村是块风水宝地,历来人才辈出。清朝的两位名仕刘学谦和刘志同,至今被老辈人铭记。刘学谦,自幼习武,并在村中私塾读书,成年后,成为武功高强,满腹经纶的人才。后从军服务于当朝政府,因一次意外事件,他带领旗下英勇护驾,立下护驾之功,皇上亲赐一块龙头碑。当龙头碑被鸣锣敲鼓迎进村里,村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荣耀。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块让村民骄傲的龙头碑,在1964年稻改时,被拉去建了李桥排灌站。
刘志同,清朝时期的监生,刘楼村学位最高的名仕。生活在鱼台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历朝历代注重文化教育。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刘志同,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六艺,由无闻学子,经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迈进京师国子监读书。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考进此学府,按规定必须是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监读书。所谓荫生,即是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由皇帝特许入国监读书的称恩生。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这种监生通称例监或捐监。刘志同考入国子监读书,全靠自己,他既没有做高官的祖荫做靠山,又没有真金白银可用来捐监,自始至终,他都是靠自己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迈进国子监这座最高学府。
二、刘楼村的骄傲
1、老革命刘凤祥
在刘楼村提起刘凤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他已故去十五年了,但讲起他的生平,村民还是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刘凤祥家境贫寒,属于寒门之子,因祖上家业凋零,仅靠几分旱涝不保的田地生活。清苦自不多说,当时又处于动荡的战乱年代,日军侵华,民不聊生,处处战火纷飞,迫于这种状况,年仅十六岁的刘凤祥毅然参军,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为抗日救国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多次获得上级的嘉奖。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军机处),历经无数次生死无常的残酷战争。刘凤祥作为热血男儿,为保家卫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荣获多枚功勋奖章。革命胜利后,1957年,刘凤祥转业到兖州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动员干部职工回乡务农,刘凤祥因自己没有文化,手续证件亦丢失,便响应党的号召,欣然回到家乡刘楼村,无怨无悔参加农村建设。没多久被村民选为生产队队长,因工作出色又当选上贫协主任等职。刘凤祥在家乡,处处体现出军人的风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处处为村民着想。自刘凤祥回乡务农,党和政府对他特别照顾,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发福利给他,在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又奖励他一枚纪念奖章。
2、刘楼村柳子戏的名角
柳子戏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曲目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这种曲目从清初即在山东境内流行。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也称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流传。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极其浓郁。是人人喜学、人人乐见的一种戏剧。以前,老百姓消遣娱乐的东西很少,听戏就成了百姓喜爱的娱乐项目。那时,城乡村镇纷纷组建柳子戏班,把有演戏兴趣、有演戏天赋的人召集在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演出,培训出一批优秀的柳子戏艺人。刘楼村的刘建科(老旦)、刘占法(男丑角)、张成兰(女丑角),便是刘楼村柳子戏班的台柱子。学习柳子戏非一般人所为,需有耐心,还需有刻苦勤奋的精神。柳子戏造势多变,特别是武将出场,必须在舞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现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真枪。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几经周折,艺人或改唱其他戏,或弃戏务农,刘建科、张成兰在戏班惨淡经营,勉强维持演出。建国后,古老戏种柳子戏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县级的柳子戏剧团纷纷崛起,因需要顶尖的艺人,刘建科、张成兰等被招聘为国家正式演员。刘建科被招贤到徐州铜山县剧团,张成兰被招聘到沛县剧团。张成兰历经风雨坚持演唱柳子戏,为柳子戏耗尽自己的青春年华,现已在沛县退休。刘建科因演技底蕴深厚,参加了柳子戏著名剧目《孙安动本》的演出,在家乡一时名声大噪。1962年,此剧目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得到柳子戏爱好者的称赞与好评。《孙安动本》剧目获得成功后,再次进京演出,将柳子戏经典传统剧目,奉献给首都的人民群众,受到京城各界广泛的好评,使柳子戏再创辉煌。那次进京演出,是刘建科最后的一场演出,因率领徒弟(孙安的扮演者)赴京演出,被莫名其妙打成右派,就再也无缘登上舞台。刘建科文革后获得平反,现已在铜山县退休,安享晚年。
今天的刘楼村,楼房林立,街道整洁,路灯敞亮,绿树成行,是清河镇的“美丽乡村”之一。风雨兼程的刘楼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已走上丰衣足食的康庄大道。
讲述人:刘殿银 80岁 刘殿楼 60多岁 刘占春 50多岁
来源:鱼台老年大学
- 2025-10-21起名张黄柳韵清河风雨兼程刘楼村
- 2025-10-21起名秋雨好吗藏在纳兰词中的宝宝名可谓千种
- 2025-10-21起名羡鱼2021生个宝宝这样取名个个浪漫
- 2025-10-21硕鼠起名怎么用四书五经起器宇轩昂的男宝名
- 2025-10-21起名占水五行属水的名字
- 2025-10-21起名失误的品牌名字明星又闹大笑话品牌名字
- 2025-10-21起名字打错了怎么办啊医生给宝宝办出生证明
- 2025-10-21绥化酒吧起名漫画酒吧的秘密
- 2025-10-21路姓女虎宝宝起名女宝宝名这些不曾一见的古
- 2025-10-21起名王吴悠90后父母给儿子取名张总引热议